【党员风采】农工党党员王文军荣获丽水市内部报刊学会2023年度采风作品文字类一等奖

发布日期:2024-01-26 09:21 信息来源:农工党丽水市文教支部


2024年1月19日,丽水市内部报刊学会2023年度采风作品评奖结果揭晓,共有文字类作品1件、图片类作品3件和视频类作品1件品被评为一等奖。农工党丽水市文教支部党员王文军的作品<乡村振兴的三把钥匙>荣获文字类一等奖.

微信图片_20240123140620s.jpg


王文军

政协丽水市第一,二届委员,第三届常委

农工党丽水市第一,二,三届委员会委员

浙江省正高级教师

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(退休)

丽水市初中科学教学名师

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特聘专家


乡村振兴的三把钥匙


日前,我随丽水市内刊学会来到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——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实地考察,在聆听讲解、擦看赤溪村新旧面貌的变迁中,深深地感受到党的领导、政府的重视、村民的奋斗,才会有今天的乡村脱贫和村民致富。39年前,王绍据同志独自一人徒步46华里来到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调查,以新闻人的敏感、敢于求真的品格、坚持不懈的作风,矢志为扶贫并成为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,他深入贫困乡村调研、致力脱贫倾情倾力的事迹感动了我,激起了我为乡村振兴出点力、办点事的热情,也打开了我的思绪:乡村如何才能振兴?

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: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福鼎市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实践告诉我们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应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,并用好三把钥匙:培智、赋能和铸魂。

第一把钥匙:培智

人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。现在很多乡村,特别是边远地方的村庄,几乎成了“空壳村”,青年人大都在外地或城镇不回来,乡村怎么振兴,振兴靠谁?要把乡村建设好,应把乡村人引回来,振兴乡村才有可能。政府应通过出台乡村青壮年返乡回村的相应政策和措施,把乡村学校稳下来、适龄儿童流回来,吸引外流的村民回流,让乡村人气旺起来。

乡村振兴要有领头人。现在普遍实施的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制度,虽能给乡村发展注入活力,但也存在难接地气和“第一书记”来得突然走得悄然的不足。从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角度分析,更要重视培养土生土长的乡村支部书记,让他们成长起来,由他们带领全村的群众巩固好脱贫成果。一个村能不能振兴好,关键在领头人,也就是支部书记和村主任,先培养当地的领头人,管理好一个村,让他们去发掘、发现、引进一批能人,这样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。通过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后备人才选送党校培训制度、到先进乡村挂职制度,用现代管理理念武装乡村干部头脑,提高政治意识和站位,优化乡村治理结构,提升农村内生发展动力,丰盈乡村干部治理智慧,促进乡村本土人才成长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持久力。

第二把钥匙:赋能
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: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,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。乡村振兴要从就地帮扶的“输血”式开始,通过筹集资金让村民尝到甜头,帮助村民及时解决生活、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如化肥的供应、农机的配套、种子的选育、网络的安装、交通的顺畅,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,树立其巩固脱贫成果的信心。

发挥乡村的优势,不断探索“造血”路径。借助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、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,如引进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到乡村落户,开发兴建民族文化产业园,增加旅游新亮点,让村民们拓宽致富门路;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,引进适合乡村实际的新能源企业集团等项目进乡村;组织乡村带头人到经济发达地区取经,发展“两头在外”的来料加工业务,让村民脚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;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如农产品加工、销售联合体,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;发展“互联网+农业”,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只有赋予乡村集体经济、村民个体经营“造血”功能,乡村经济才会强起来、村民“钱袋子”才能鼓起来、农业基本盘才能稳下来,乡村振兴才能指日可待。

第三把钥匙:铸魂

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,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,要筑牢乡村特色文化之魂。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,是根植于村民内心的修养。振兴乡村文化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:加强乡村历史文脉如古迹、建筑群、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、传统古村落、特色文化小镇等,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、保护和利用;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表达如传统技艺、民间习俗、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培养,在传承中推动创新,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化市场有机融合,让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;继承发展农耕文化,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培育文明村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
用特色文化保障乡村永续发展。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,塑造现代村庄风貌,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特色美景,让人们找到记忆深处的乡愁;建设富有创意的文化设施,如村史馆、文化广场、特色博物馆、创意图书馆、乡村客厅等,彰显乡村人文之美;推动特色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,通过特色文化与农业融合,催生发展创意农业、田园综合体等,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;引导乡村居民传承和弘扬良好社会风俗、传统节日、伦理道德,留住乡村文化的根;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讲座、公益演出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品,组建广场舞、诗社、集邮、摄影、健身协会等群众文化队伍,支持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。

总之,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,培育乡村领头人智慧,赋予乡村“造血”功能,筑牢乡村文化之魂,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